
我想達到...
- 1.2月全國春季盃田徑公開賽
- 2.3月全國青年盃田徑公開賽
- 3.4月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
- 4.9月全國秋季盃
- 5.10月全國中等學校田徑錦標賽
- 6.10月全國運動會
我這樣訓練...
訓練週期規劃
準備期
打造良好體能基礎,提升一般與專項的身體素質。
增強肌力、耐力、柔韌性與協調性。
建立良好訓練習慣與規律作息。
為後續的專項強化與比賽期打下基礎。
2.時間長度
約 8–12 週,依專項與比賽時程調整。
通常分為 一般準備期(General Preparation)與 專項準備期(Specific Preparation)。
3. 訓練原則
循序漸進:逐步提升訓練量與強度。
全面發展:先打好體能基礎,再逐漸導向專項。
均衡負荷:力量、有氧、柔軟與技術練習搭配。
重視恢復:避免過早進入高強度,確保適應。
比賽期
2月|花蓮縣長盃(熱身賽、檢測狀態)
3月|青年盃(前測性比賽,檢視調整)
4月|全中運(上半年最重要比賽,需達高峰狀態)
9月|秋季盃(調整、再進入競賽狀態)
10月|縣市運動會(檢測訓練成果)
11月|全中錦(下半年最重要比賽,年度最終高峰)
二、訓練週期劃分
(一)11月~1月:準備期(General Preparation & Specific Preparation)
目標:建立體能基礎、提升肌力、耐力與技術動作細節
重點:
有氧基礎:長跑、間歇跑、循環訓練
肌力:重量訓練(核心、下肢爆發力)、自體重訓練
技術:專項動作基礎修正、起跑、節奏感建立
心理:目標設定、比賽模擬心態養成
(二)2月~4月:比賽期(Competition Phase I)
2月 花蓮縣長盃:
作為熱身賽,檢視寒訓成果與體能狀態
重點放在技術檢測,非巔峰表現
3月 青年盃:
作為前測性比賽,檢驗調整成果
訓練以「比賽模擬」與「調整節奏」為主
4月 全中運(第一個高峰)
訓練進入比賽高峰期
重點:速度耐力、比賽節奏掌握、心理調適
降低訓練量,維持強度,確保比賽最佳表現
(三)5月~7月:過渡期 / 調整期(Transition Phase)
目標:恢復身心、避免過度疲勞
重點:
降低訓練量(休整1-2週)
進行多元運動(游泳、球類)避免單調訓練
維持基本體能與技術動作
(四)7月~8月:再次準備期(Re-Preparation)
目標:為下半年比賽重新進入訓練週期
重點:
體能強化(肌力、爆發力、速度耐力)
技術再強化(專項動作、比賽節奏)
增加比賽模擬課程
(五)9月~11月:比賽期(Competition Phase II)
9月 秋季盃:
調整狀態,檢測訓練成果
非巔峰比賽,但需具備佳表現
10月 校運會 / 縣市運動會:
作為比賽實戰練習
注重技術發揮與心理調適
11月 全中錦(年度最重要比賽、最終高峰)
訓練進入巔峰調整
重點:速度維持、比賽節奏、心理準備
降低訓練量,保持高強度,達最佳比賽狀態
過渡期
讓身心從高強度或長期訓練中恢復。
預防過度訓練與運動傷害。
調整動機,避免倦怠。
為下一訓練週期累積能量。
2. 時間長度
一般 2–4 週(依比賽或主賽季結束狀況調整)。
高壓賽季後 → 4 週較佳。
短期階段性目標後 → 約 2 週即可。
3. 訓練原則
降低訓練量與強度:總量減少 40–60%,強度控制在低–中等。
保持基本體能:避免完全停止運動。
多樣化活動:嘗試不同於專項運動的活動。
專注恢復:包含身體與心理層面。
4. 具體安排
(1) 體能訓練
有氧運動:輕鬆跑步、游泳、騎車,每週 2–3 次,每次 30–60 分鐘。
力量維持:重量減少 40–50%,動作保持基本訓練模式,每週 1–2 次。
柔軟度與核心:瑜珈、伸展、核心穩定,每週 2–3 次。
(2) 心理調適
進行冥想、正念練習,或透過休閒活動降低壓力。
減少比賽壓力與數據導向,回到享受運動的狀態。
(3) 生活作息
保持規律睡眠與飲食。
增加與家人朋友的社交互動。
可規劃小旅行、戶外活動,調整心理狀態。
5. 過渡期結束前
回顧上一階段訓練與比賽成果。
訂立下一訓練週期的目標。
逐步增加訓練量與強度,進入準備期(Preparatory Phase)。
訓練方式
專項體能訓練
1. 短跑(Sprints)
目標: 發揮爆發力與加速能力,提升速度極限。
體能訓練方式:
力量訓練:深蹲、硬舉、寬握抓舉、奧林匹克舉重動作,提升下肢爆發力。
速度力量:跳箱、醫球擲、負重短跑。
專項加速訓練:短距離加速跑(10–40m)、牽引或阻力短跑。
核心穩定:仰臥收腹、側棒式、動態核心訓練。
2. 跨欄(Hurdles)
目標: 保持短跑速度同時完成高效跨越動作,要求速度、柔韌與協調。
體能訓練方式:
下肢力量:弓步蹲、單腳蹲,強化單腿力量。
髖關節靈活性:跨步動作練習、障礙跨越伸展、動態腿部擺動。
速度與節奏:短距離跨欄跑(3–5 欄)、跨欄節奏步練習。
核心與平衡:抗旋轉核心訓練(Pallof Press)、平衡板訓練。
3. 跳躍(跳遠、跳高、三級跳)
目標: 發揮最大水平與垂直爆發力,並保持動作協調。
體能訓練方式:
爆發力訓練:負重深蹲跳、連續跨步跳、單腳彈跳。
助跑與踏跳能力:助跑節奏練習、踏板加強。
下肢力量:奧舉(挺舉、抓舉)、羅馬尼亞硬舉,強化股後肌群
核心控制:懸垂舉腿、旋轉核心、平板支撐。
柔韌度:髖、踝關節伸展,避免動作受限。
專項運動技術
1. 短跑(Sprints)
技術要點:
起跑:採蹲踞式起跑,重心前移,快速反應槍聲。
加速段:逐步伸展身體,由低姿過渡到直立,加大步頻與步幅。
中途跑:保持直立,擺臂快速有力,步頻高且均勻,軀幹保持穩定。
衝刺:終點前 10–15m 加快頻率,身體微前傾,以胸或肩線觸線。
2. 跨欄(Hurdles)
技術要點:
起跑至第一欄:保持短跑動作,快速接近第一欄。
過欄技術:
跨欄腿(主力腿):伸直快速越欄,腳尖下壓。
帶欄腿(後腿):屈膝側擺,快速收腿越過欄。
上身:軀幹前傾,手臂自然配合保持平衡。
欄間跑:以固定步數(男子常見 3 步、女子 3–4 步)節奏過欄。
最後衝刺:越過最後一欄後,恢復短跑姿勢加速衝刺。
3. 跳躍(跳遠、跳高、三級跳)
(1) 跳遠
助跑:加速達最佳速度,控制最後幾步節奏。
起跳:單腳有力蹬踏,髖、膝、踝快速伸展。
騰空:採「掛腿式」或「走步式」保持身體平衡。
落地:雙腿前伸,手臂前擺,臀部前移避免後坐。
(2) 跳高
助跑:弧形助跑,最後幾步加快並降低重心。
起跳:單腳蹬地,髖部快速上提。
過杆:常用背越式,身體弓起、背部貼近橫杆。
落地:背部與肩膀先著地,利用海綿墊緩衝。
(3) 三級跳
助跑:穩定加速,保持節奏。
Hop(單腳跳):起跳腳再次著地。
Step(跨步跳):換另一腳落地。
Jump(跳遠動作):最後一腳起跳進入騰空,完成落地。
專項運動戰術
1. 短跑(Sprints)
戰術重點:
起跑反應:快速有效反應槍聲,爭取最佳出發位置。
加速策略:前半程控制動作逐漸直立,避免過早拉直導致失速。
中途跑:保持高效率的步頻與擺臂,盡量減少多餘動作。
衝刺戰術:最後 10–20 公尺加快頻率並利用前傾身姿衝線。
2. 跨欄(Hurdles)
戰術重點:
起跑與進欄:確保從起跑到第一欄的步伐穩定,避免過大或過小步。
欄間節奏:保持固定步數(男子通常 3 步、女子 3–4 步),不能因前幾欄速度過快或緊張打亂節奏。
過欄效率:身體前傾、縮短空中停留時間,快速銜接下一步。
最後衝刺:最後一欄過後迅速轉換到短跑姿勢,全力衝線。
3. 跳躍(跳遠、跳高、三級跳)
(1) 跳遠
助跑策略:前段控制節奏,中後段加速達到最佳踏板速度。
踏板戰術:確保最後一步踏在有效區,避免踩線或過早起跳。
騰空方式:依個人習慣(掛腿式、走步式),選擇最能保持平衡與距離的姿勢。
(2) 跳高
助跑弧線:利用弧形助跑製造水平速度轉換為垂直力量。
起跳點控制:確保在合適位置,避免過近或過遠影響過杆。
比賽戰術:選擇合理的起跳高度,留有體能挑戰更高高度。
(3) 三級跳
助跑節奏:保持平穩加速,避免過快導致後兩跳失衡。
Hop–Step–Jump 比例:三步之間力量與距離分配合理,通常是「Hop 最長,Step 稍短,Jump 完成延伸」。
比賽戰術:前幾跳以安全有效為主,後面再嘗試全力挑戰。
精神力訓練
短跑 → 心理戰術核心是 快速反應 + 放鬆爆發。
跨欄 → 心理戰術強調 節奏穩定 + 抗干擾專注。
跳躍 → 心理戰術著重 助跑專注 + 積極自信 + 快速調整心態。
所以我需要...
需求項目 | 敘述 | 需求數量 |
---|---|---|
經費需求 | 選手營養費 | $ 792,000 |
教練指導費 | $ 120,000 | |
課業輔導費 | $ 50,000 | |
運動防護費 | $ 48,000 | |
參賽報名費 | $ 60,000 | |
移地訓練費 | $ 165,000 | |
物資需求 | 運動增補劑BCAA | 300瓶 |
運動增補劑肌酸 | 300瓶 | |
運動增補劑高蛋白 | 300包 |
聯絡人資訊
-
聯絡人尤聖潔組長
-
聯絡電話03-8232390
-
手機不公開
-
電子郵件rukai_girl@smhs.hlc.edu.tw